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高职教学改革成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语言迁移

1.1.1 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H. 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称“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许最为重要的概念”。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语言迁移本身就是个有争议的术语,因为这个术语的提出源于行为主义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行为主义者从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解释阐述语言学习过程,认为语言学习和其它学习一样,表现为习惯的养成,一种包括由给予的刺激所诱发的某种自动反应的习惯。Brooks(1960)认为语言学习最显著的事实在于它涉及的是习惯的养成和表现,而不是问题的解决。因而在他们看来,迁移也仅仅是习惯养成的结果。James(1980: 11)借用Ellis的观点指出:对第一语言的学习会影响对第二语言的学习。Gass &Selinker(1983)把迁移看作是对先前语言知识的利用。Corder(1983)对能否用语言迁移解释二语习得行为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当前研究中发现的许多错误可以用母语影响(mother tongue influence)来解释,用“母语影响”来代替“迁移”更可取。他把迁移看作是一种交际策略,即借用(borrowing),他强调借用只是一种语言行为现象,而不是一个学习过程或语言结构特点,学习中的迁移多属于结构迁移,否认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可以直接迁移到中介语里。Krashen(1983: 148)认为,所谓迁移就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时因缺乏应有的目的语知识,转而求助于母语知识。Smith和Kellerman(1986)提出了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一理论上倾向于中性的术语。在他们看来,这一术语包括了“迁移”、“干扰”、“回避”、“借用”以及和二语习得相关的语言脱落等现象及这些现象之间的异同。Kellerman(1987)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认为迁移可被看作“两种语言成分结合的过程”。Faerch & Kasper(1987)将语言迁移看成是一个心理语言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二语学习者在发展或使用中介语过程中激活一语或N语知识。学习是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的过程,迁移指导学习者形成对目标语知识的推理。Odlin(1989: 27)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这样一个自己也不太满意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在他看来,迁移是一种影响有点含糊不清。但是俞理明(2004: 4)认为Odlin的定义是迄今为止最能涵盖语言迁移实质的定义。

从以上讨论可知,要给迁移下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十分困难。纵观二语习得研究的历史,虽然人们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却说明了语言迁移现象已在外语习得和学习的研究领域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根据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语言迁移存在于二语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

(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母语迁移问题,它对二语习得既有干扰作用,也有促进作用。

(3)不能仅从语言层面讨论母语迁移,也要从语言的普遍特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等因素来共同解释。

(4)迁移既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生在交际过程中,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5)迁移不是单向的,也可能发生目的语向母语的逆向迁移;迁移也不可能只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多种语言之间。

1.1.2 迁移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把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和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和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语言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意义迁移(semantic transfer)与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语音迁移(phonological transfer)、词汇迁移(lexical transfer)、句法迁移(syntactical transfer)、语篇迁移(discoursal transfer)及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1.1.2.1 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迁移被看作结果时,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迁移,“负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有干扰作用的迁移。换句话说,“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

因为本书重点讨论负迁移,在以后的章节中会反复提及,所以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正迁移。Corder(1981)认为,如果母语与目的语有相似之处,它能帮助学习者沿着二语习得的“普遍道路”走得更快。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该符号系统内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规则制约的。Ellis(1985)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

乔姆斯基(1957)界定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基本含义,提出了语法天赋性的观点。他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先于经验而存在于个人之中的原则系统(1986: 24)。乔姆斯基在1965年将语言研究的对象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且认为,语言能力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内容。语言能力指人类特有的内在语法知识,即本族语语者可以构造数量无限的、从未听说过的句子的能力。从心理语言学看,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了重要作用。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而语言普遍现象则涉及到所有的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原则构成了普遍语法,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共同特征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否意识到,他对上述语言普遍现象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当他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习者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 198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所以人类语言的共性即普遍语法现象对二语习得是有促进作用的。

1.1.2.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语言迁移的方向来看,语言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发生在一种语言内的,也可以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产生影响,对先前学习起到强化或修正作用。

语言迁移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受行为主义观点的影响,人们曾一度认为迁移就是来自母语的干扰作用,忽略了母语也可能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随着语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逆向迁移。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不同的语言,寻找单语者与双语者在第一语言的不同层面可能出现的各种差异,以证实逆向迁移现象的存在。Cook(1992)认为,对于双语者而言,第一语言知识和第二语言知识之间会相互作用和影响;Schmidt(1995)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迪尔巴尔语中出现明显的英语迁移现象;Arcay Hands(1998)的研究发现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第一语言的写作技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跨语言影响并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单向影响,也有可能出现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反方向影响(即逆向迁移)。

1.1.2.3 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

就来源而言,语言迁移分为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指的是同一语言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语际迁移”指的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是“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所谓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Kellerman & Sharwood(1986)主张用比较中性的概念“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来取代“语言迁移”。语际影响是指“先前习得的语言与后来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Taylor, 1997; Jaszczolt, 1999)发现,在二语习得的早期,语际迁移是二语学习者的主要错误来源,而当学生逐渐加深了对第二语言的了解后,语内迁移变得越来越明显。

1.1.2.4 语言迁移、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

根据迁移所发生的认知层次,迁移可以划分为三类,即语言迁移、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在这里,“语言迁移”指的是语言层面的迁移,即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语篇迁移及语用迁移。“意义迁移”包括语义学所指的意义与语用学所指的意义。“概念迁移”是在思维层面发生的迁移,所有的概念迁移都涉及语言迁移与意义迁移,但语言迁移与意义迁移不一定会涉及概念迁移。换言之,迁移可同时发生在这三个层次,也可能只发生在语言迁移与意义迁移这两个表层,而没有到达概念迁移的层次,而如果迁移在这三个层次上同时发生,则概念迁移是在人类思维的深层次上对语言迁移与意义迁移的解释(张会平,2013: 27)。

认知语义学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将语义表征等同于概念表征。从这一立场出发,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所有要素(包括句法、形态、语音等)都有概念对等物,表层的语言形式是对底层的概念系统的组织,底层概念结构是表层形式结构存在的基本理据。概念迁移研究吸收了这一思想,坚持认为语言表层结构受制于底层概念结构,学习者外在的语言行为取决于内在的心理概念过程(孟姜,2010: 167)。概念迁移研究认为二语习得包括三个基本的过程:一是建立二语的形式表征;二是将二语形式表征映射到已有的母语概念表征上;三是根据所获得的二语经验对母语概念表征进行重组(对原有的母语概念进行修正和扩充、调整原有的二语形式与母语概念之间的联系、产生新的二语概念及建立与对应二语形式的联系,等等),以最终建立起一个双语者特有的复合式心理表征系统。

1.1.2.5 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语篇迁移及语用迁移

根据语言迁移的层面,可分为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语篇迁移及语用迁移。这些在以后的章节中会逐一论述到,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