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提升积极品质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向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转化。罗素在《走向幸福》中指出:“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一个人幸福与否,幸福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主观上是否具备获得与感受幸福的能力。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塞利格曼总结出了24种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中包括:好奇和兴趣、爱学习、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情感性智力、勇敢、勤奋、正直与诚恳、慈祥、慷慨、爱、忠诚、公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审慎、适度和谦虚、对优秀和美丽的敬畏与欣赏、感激、希望、乐观、信念与信仰、宽恕与仁慈、风趣与幽默、热情等,并把它们归纳为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力量。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在对抗心理压力、心理疾病时有缓冲作用。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另外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帮助个体寻求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品质的种种优势就已经表明积极心理学离不开积极品质的培养,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离不开积极品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