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君相和离

(二)革旧鼎新,权力归一

自1368年建都南京到不再轻易出塞的洪武五年(1372),君相之间是最和谐时期,上下一心求治。对外,派徐达等北伐。对内,致力于恢复国力,保障民生。

朱元璋开国初期的政策非常像刘邦,不仅仅是因为李善长的建议仿效刘邦,因为这个时候的形势,就像西汉开国之时,内外交困。

朱元璋建国初期,国内民生疲惫,国外北元兵力强盛,归附北元的部落,不下数千里,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容不得新建的明王朝半点松懈。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既需要文臣建设国家,也需要武臣安定边疆,扫除边患。

朱元璋采取是两手都硬的政策。一手抓内政一手抓靖边。

首先,确定礼乐制度。朱元璋刚刚称王,马上下旨让李善长、宋濂、朱升、刘伯温等制礼定乐。

其次,恢复生产。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再次,整肃边疆。明初的靖边,主要是北伐,北伐的同时逐渐建立防御体系。详见“北上南下”。明朝本想通过北伐,拿下北元,解决心腹大患。但北伐并不完全顺利。洪武二年(1369)的北伐即损失常遇春。常遇春一生从未败北。北伐获胜帅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西),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朱元璋仿照宋太宗葬赵普的葬事下葬,追封开平王,谧号忠武。在太庙陪祭,在功臣庙绘画肖像,位列第二。洪武五年(1371)明军北伐失败,徐达生平第一次折戟,从此明朝不再轻言出塞,明朝与北元暂时相安无事。接下来,明朝全力大搞建设。

大搞建设,采用何种政治制度,势必成为朱元璋思考问题。在这方面,朱元璋实行了改革。一是废除中书,罢除丞相,设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二是废除行省制度。设置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军政,互不统摄。三是设立锦衣卫监察臣民。四是加强监察制度,设立科道官,即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五是颁发了《大明律》和《大诰》。六是严禁宦官干政。七是军事上将不专军,军不私将。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司管辖,各都指挥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八是分封藩王。

在这个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朱元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对丞相制度做了一个了断。朱元璋认为自从秦朝设置丞相,丞相权力过大,借助君主的威势福分,祸乱国政,牵累祸及国君,是天下祸乱的根源。而各朝各代只有他认识到这点,所以他要对丞相这个职务动真格——废掉。有朱元璋这样的态度。君相离,势在必然。不过,在国家未完全稳定时,君相之间还是一片谐和的。

洪武年间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就离不开李善长。即使不少人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的坏话,李善长也不如从前谨慎,被人抓住把柄,但朱元璋依然不动李善长,即或惩罚也旋即重用。洪武四年(1371),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很高兴李善长退休,赐临濠(今凤阳县临淮镇)地赐佃户赐仪仗士。但一年后,又把建临濠宫殿的事交给了李善长,还迁移江南富民到濠州(地方政府驻地在今安徽省凤阳)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这些事,李善长都完成得很好。洪武九年(1376),太祖又把宠爱的孙贵妃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他的儿子李祺。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状告李善长恃宠自纵,朱元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朱元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洪武九年(1376),正是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之年。离彻底废除丞相制度还有4年。

但是治李善长罪不久,朱元璋又命李善长与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即祭天坛的工程。

朱元璋如此护惜宠遇李善长,李善长谋反,对他自己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就投奔了朱元璋。此后,一直忠心耿耿为朱元璋效力,即使在并未见朱元璋有能定天下的迹象时,郭子兴来笼络他时,他也断然拒绝了郭子兴的拉拢,始终跟着朱元璋,扮演着朱元璋最忠实的大管家角色,替朱元璋管理物资供给,考核来投人员,报告给朱元璋,量才定位,安抚部下及投诚人员,稳定军心,平衡朱元璋与手下及各路反王之间的关系,俨然一介布衣丞相。朱元璋自己也称李善长就是上天赐给他的“萧何”,所以当杨宪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没有做丞相的才能,杨宪是结结实实碰了个大钉子。为免杨宪难堪,也为了让杨宪死心塌地效力,朱元璋说自己出于乡情与患难之情,不会去评判李善长是否具有做丞相的能力,但让杨宪以后不要再提这事。这分明是在告诫杨宪,李善长是和我出生入死的兄弟,经得起考验,这事到此为止,没得商量,杨宪你好自为之,下不为例。但杨宪愚钝,没有谙透朱元璋。自这次长谈后,还如此。于是当退休了的李善长站出来给朱元璋上奏疏说杨宪奸佞,朱元璋就毫不犹豫把杨宪杀了,不去纠结其中的具体细节。就杨宪、李善长二人结果来看,两人在朱元璋心中地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即使不断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议论或告李善长的状,杨宪、胡惟庸、汪广洋、陈宁等陆续被朱元璋杀掉,朱元璋也始终没有动李善长。然而,李善长忘记了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他的推荐,后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直至升任左丞相,都有他的大力推荐,两人还因此互有往来。胡惟庸早已败亡,李善长竟还是稳如泰山,朝廷必然会有人不满。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其实,在这之前,胡惟庸被杀时,李善长就该去谢罪了。李善长地位高了,被信任久了,失去了旧日的敏锐、谨慎、恭敬、谦逊。这些不谨慎、不主动等势必成为被猜忌的重要因素,加以权高忮(zhi)刻,得罪了不少人,获罪在所难免。最终,即使胡惟庸案已过十年之久,李善长还是被牵扯到胡惟庸案中,因匿而不报、心怀两端、大逆不道等原因被杀。

和李善长同在洪武元年(1368)被封为丞相的徐达,忠厚谦让,常年在外征战,所以丞相之责,李善长几乎一人掌握。不过,徐达虽位高权重手握兵权,但一回京,就很知趣地归还帅印、交出兵权,而朱元璋则设宴招待,君臣欢饮。有时,朱元璋不拘礼数,称徐达为兄长,而徐达见朱元璋如此,就愈发恭谨。胡惟庸为丞相时,想尽办法巴结徐达,徐达始终不为所动,并在朱元璋面前说胡惟庸不胜任丞相的职位,胡惟庸后来身败被杀,徐达丝毫没有受牵连,朱元璋也更加看重徐达。洪武十七年(1384),戍边的徐达在北平生病,背上长了疽,稍微好一点,朱元璋就派遣徐达长子徐辉祖带着自己的诏书去慰问他,不久就把他召回京师养病,到洪武十八年(1384),医治无效去世。朱元璋为他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朱元璋曾经称赞徐达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并给予徐达配享太庙和在功臣庙肖像位列第一的待遇。

关于徐达的死,有野史说是朱元璋毒死,或不能吃鹅被迫吃鹅而死的。无论哪种说法都不足信。徐达,戍守北平,北平是徐达长女婿朱棣的地盘,二人要想联手造反,确实不得了。但徐达生病的时候,朱标还在世,地位很稳固,徐达老成持重,根本不会造反。让徐达因病中毒去世,对于想坐实朱元璋毫无人性的史家来说,确实是两全其美的事。然而,借胡惟庸案,朱元璋已经清除掉认为有隐患者。朱元璋没有必要毒死他。蓝玉案是朱标死后再发生的。而这些野史作者怀才不遇借此泄愤,或演义吸引读者的成分倒确凿可信。

明朝开国前后的重大的军事行动,徐达几乎全部参与其中,明朝版图的大半江山都是徐达直接带兵或参与打下来的。他的四子朱棣娶了徐达长女,即日后的徐皇后。不仅如此,徐达的次女是代王妃,三女是安王妃,徐达这种殊荣在当时仅他一人,他造反所得荣耀也不过如此。

于是,最初封的丞相二人,徐达因病去世了。李善长却最终受累于他一手推上去的丞相胡惟庸。而胡惟庸案之所以案发,导火线之一是外交使节来朝不奏报,一是刘伯温死因问题。刘伯温吃了受朱元璋之命,胡惟庸派来治病的医生的药,不久就去世了。这是导致胡惟庸案的伏笔。刘伯温死于非命,只是胡惟庸飞扬跋扈的冰山一角,在丞相任上,胡惟庸起初还小心谨慎,忠心耿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培养自己的势力,甚至还结交武将,以至于心怀异志。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国,存在于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的贡使来到南京朝贡,此等外交上的大事,朱元璋竟然不知道,可见胡惟庸一手遮天到了什么程度。最终,胡惟庸试图谋反未遂,即被诛杀,他死后,庞大的党羽也渐次伏诛,前后长达十年,这就是胡惟庸案的经过,正也因此,朱元璋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当然,即使朱元璋不废除丞相,朱元璋君臣分离也是必然的。就其本还是胡惟庸自己骄奢擅权到极点。本就迟早会废掉丞相的朱元璋,最终下决心杀掉他,为终结丞相制度画上了完美句号。

死后还能对胡惟庸有杀伤力的刘伯温,曾面对朱元璋丞相人选的提问,直言没有比李善长这个大柱更合适的。与李善长相比,其他都是小柱,并且这些小柱还各有毛病。其中杨宪虽然具备做丞相的才能,但气量狭小,汪广洋比杨宪气量更狭小,而胡惟庸则有将马车弄翻的危险。实践证明,果如刘伯温评判。

刘伯温,功劳不如李善长等人大,但在后世民间名声却比李善长等大,民间流传着种种有关刘伯温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话。被神话的刘伯温,在当时最大的本事就是所谓的未卜先知、能掐会算,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所做的几件有名的事都与卜筮有关。在他杀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就有借天象杀人的一面。刘伯温去世很早,洪武八年(1375)即去世,没和明朝走多远的路,能拿出手的建树真不多。刘伯温的败笔,也是提前让他离开人世的一件事,竟然把自己卷入实则自己一手造成的既是贪腐又是大逆不道的案子——谈洋案中。最后这个案子,被胡惟庸做成了刘伯温贪恋风水、假公济私,侵占民间土地为自家坟地的铁案。朱元璋大怒,龙气只能天子家享有,刘伯温竟然敢有这等私心,但念在开国之功,不予追究、保留爵位、夺去俸禄,已退休的刘伯温忙不迭地进京谢罪,经过这一折腾,连惊带吓,不久病死。

当然,即使朱元璋不废除丞相,朱元璋君臣分离也是必然的。有君王的个人禀赋,更有境遇之故。

首先,朱元璋猜忌多疑,刚愎专断。其次,集权欲望,维护皇权稳定的需要。对于要集权以及为子孙万代计的朱元璋,势必废掉丞相制度,去掉胡惟庸也就是迟早的事。当然,胡惟庸有骄奢淫逸不法之举,也死不足惜。但他却还累及自己家族,以及其他功臣,罪过可谓滔天。再次,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互相倾轧。朱元璋的功臣到明朝建立后,不少人有骄纵之态。封了7个公爵,除卷入胡惟庸案的李善长和卷入蓝玉案的冯胜被杀,其余的5个徐达、汤和、李文忠、常遇春和邓愈都是善终。至于27个侯爵,至少一半是善终。被杀的,包括胡惟庸、蓝玉在内,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咎由自取。蓝玉也是骄纵到极点,侮辱元太子妃,致使太子妃自杀,后又强闯进喜峰关口,加以朱标去世,朱元璋忧虑继位人问题,于是有了蓝玉案件。胡惟庸案,朱标还在世,虽然有为朱标铺平道路,免除后患的一面,但那个时候,如果功臣们守法,朱元璋没有任何把柄,是不可能兴起大狱的。

对于功臣,朱元璋其实多次劝诫过他们,要谨慎守法、善始善终,不要干法乱纪,共享富贵。此外,他还给功臣颁发免死铁券,但免死铁券对免死是有次数限制的,发的人也有限。

朱标曾埋怨父亲杀人过多,朱元璋叫他拣扔在地上的棘杖,并用这来告诉他,自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明王朝的稳定和江山永固,如果不是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大兴胡惟庸案就应该杀够了。但历史总是无情又偏偏不遂人愿,有刺的开国功臣们死得差不多,明王朝一片坦途,朱标却早早死掉了,而朱棣则等来了自己的机会。朱元璋如何解决这个后继问题,且看下回《明太祖的心事》。